English

记录“一国两制”的历史画卷

2001-04-12 来源:光明日报 余品华 我有话说

中国统一问题,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魂牵梦萦的夙愿,是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殚精竭虑、矢志求解的历史课题,也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纵横捭阖、运筹帷幄的重大决策和成功实践。统一问题,还将是21世纪中华民族锲而不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邓小平名垂青史的伟大功绩之一,是他抓住历史契机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一个东方长者的睿智和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识,以巨大的政治、理论勇气,石破天惊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从而使香港、澳门回归成为举国欢腾、举世瞩目的现实,并为中国今后的完全统一,开辟了胜利的道路。

“一国两制”构想与邓小平“三个面向”(“面向新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中国的现代化”)的战略性思维密切相关,与他在新时期的整个战略布局密切相关。他的“一国两制”构想,就是将祖国统一问题放在全球和时代变化中,放在中国发展战略的全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中,以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路线为经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着眼点,反复权衡度量而提出的科学理论。

“一国两制”构想还来源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结果。邓小平在1982年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话时,直接将“一国两制”构想的产生,归功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说:“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这个构想是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下提出来的。”他所说的从实际出发,既指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实际,也指祖国内地的实际。脱离任何一方面,都是脱离实际,都不可能形成“一国两制”的构想,不可能正确解决中国统一问题。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充分考虑台湾、香港和澳门人民的愿望,允许这些地区继续保留资本主义,这是从实际出发;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用一切力量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放弃使用武力,这也是从实际出发,有利于促进和平解决。从祖国内地的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就是说: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这两层含义体现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一是国家必须统一,主权必须收回,主权问题不容讨论。只能是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一国”就没有“两制”,“两制”共存于“一国”之内;二是“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主体是很大的主体”。在十多亿人口的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比如香港、台湾”;三是统一后的香港、台湾必须保持繁荣稳定,这有利于保持和平安定的建设环境。由此可见,“一国两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

2000年底由新华社摄影部编辑、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回归盛典》大型画册,以精美的图片、典雅豪华的装帧、流畅的中英文对照文字,图文并茂地艺术再现了20世纪末中华民族骨肉团聚的两大盛事和喜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的历程和庆典的盛况,从而成为记录“一国两制”、统一祖国伟大构想成功实践的一个历史画卷。

《回归盛典》画册,运用235张摄影图片和中英文对照的文字说明,通过“香港历史沧桑”、“澳门问题的由来”、“新中国成立是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根本条件”、“香港回归庆典”以及“澳门回归庆典”五部分,集中反映了香港、澳门近代逐步分别沦为英国、葡萄牙殖民地的沧桑历程,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为解决香港、澳门回归问题运筹帷幄的过程,特别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酝酿和提出。由于“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的历史厚重感,《回归盛典》大型画册,必将成为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历史丰碑上这一伟大史实的一个珍藏本。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